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智慧焦墨.一部传奇

发布时间:2019/5/10 14:49:00
作者:丹青居士 来源:投稿 阅读量: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前几日夜读马培童先生的《研究黄秋园之后画的秋山揽胜长卷》一文,很有感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便想起杨万里的诗《秋山》,《秋山》说:“休道秋山索莫人,四时各目一番新。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杨万里写《秋山》是用了拟人的方法,在极少体现秋山二字的情况下,却把秋山之美吟咏的淋漓尽致。咀嚼一番,感觉马培童先生的《秋山览胜长卷图》较之杨万里的《秋山》诗妙意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马培童的《秋山览胜长卷》是一幅焦墨长卷画。即使想将“秋山”画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也无法做到。凡焦墨人都知道,焦墨山水画必须遵守焦墨山水画的规矩。在敷色上是不可能靠炫丽多彩烘托“秋山览胜”真容的。马培童严格遵守了焦墨规矩,用纯焦墨(同一色层)勾、皴、擦、点一次性完成“《秋山览胜长卷图》造型的,用笔无生涩,实现了《秋山览胜长卷》价值上的最大化。就方法论而言,二者都避开了直接以色彩缤纷演绎秋山炫丽。就境界而言,马培童《秋山览胜》以其大视野,大格局覆盖了杨万里的秋山红叶。一个是厚重苍郁,“以神法道”,表现“含道暎物”。一个是柿叶枫林,赞美大自然,表现审美情趣。一个是思想境界,一个是生活韵味。虽然诗画同源,毕竟有别。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在我看来《秋山览胜长卷》,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代表了大画家马培童焦墨山水画艺术思想和焦墨山水技法的集大成。古人说“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遥远,可得于咫尺之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如此”。观察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若非他长期焦墨写生,反复实践,胸中早以丘壑万千,焉得秋山之骨,览胜之容。这幅《秋山览胜长卷》见证了马培童焦墨山水的变化、发展、成熟、破茧而蝶的焦墨山水历程。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断而意连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化不败谓之“气”。《秋山览胜长卷》,勾皴擦点,技法娴熟精湛。在数次阅读这幅长卷时,笔者似乎听到马培童当年创作这幅画时发出的“万毫齐力”之音。提按、轻重、疾徐、强弱、干湿、顿挫流畅娴熟。长皴群,短皴群,点群,厚重、沉雄、苍郁,气爽。正是马培童勾、皴、擦、点的顾盼生辉,让秋山壮观,厚重,苍郁,自然和谐。线、皴、擦、点意造的秋山之神形,给人以强烈的质感,生命感,审美感。《秋山览胜长卷》,体现了马培童笔线、皴法、点擦的精湛、娴熟。这足以说明一点,即数十年的百万笔,終化成今天一笔成神,今天的成神一笔,恰似数十年百万笔。所以《秋山览胜长卷》成为马培童焦墨山水理程碑的见证,并不是巧合。“休道秋山索莫人,四时各目一番新。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马培童的《秋山览胜长卷》将与杨万里的“秋山”诗一样走入中国艺术史,成为焦墨艺术瑰宝。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或许有一天,研究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学者们,在研究马培童这位焦墨山水大师时,也会同我一样,见证《秋山览胜长卷》的里程碑意义。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机会跟马培童去写生或者在其身边直面他的焦墨形神,连一次面都没见过。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断定马培童的笔墨心法。但通过《秋山览胜》长卷,我可以判断马培童历经焦墨山水画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原始古朴的焦墨山水境界,他比较容易渡过焦墨山水的第一阶段,即看山是山。第二重境界,是他深刻体味焦墨山水变化多端之后扎下根来,全身心的投入焦墨作品创作。我记得他在一篇日志上曾经引用一位伟人的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平日里含泪忍耐和咬牙坚持换来的必然结果。好日子都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如果你看不到好日子,说明熬的还不够,坚持住了成功就在前面等你!”。对一位焦墨画家而言,熬是澄怀味象,熬是砥砺前行,熬是一种人生态度。第三,观赏“秋山览胜长卷”,可以看到马培童的焦墨山水,已经进入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不过这山已经不是焦墨山水的探索。而是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画家以神法道,重构的焦墨山水境界上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说到底,第一重境界,是焦墨山水的概念。第二重境界是焦墨山水的多重变化。第三重境界是重构焦墨山水系统,构建焦墨山水的大视野,大格局。这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智慧焦墨山水境界。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秋山览胜长卷》整体画面气势沉雄、苍郁、厚重。溪水、细瀑、草庐、木桥、田舍灵动逸妙。布局顶天立地,点线密集,无一懈笔。郭熙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秋山览胜长卷》深得郭熙“四可”神髓,马培童渴慕林泉者,正是这沉雄、苍郁、幽深、厚重、灵气逸妙之佳处也。将目光缓缓移动,《秋山览胜长卷》山重水复,稠密处类王蒙。细密类沈周、满纸落墨类黄秋园。画有禅机类髡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处甚多,又在王蒙、髡残、沈周、黄秋园之上。深入画面,顿感清凉之意,高山仰止,林密郁茂,沟谷幽深。或细瀑叮咚,或溪水孱孱。或阡陌纵横,一树疏朗。或草庐掩映,石阶蜿蜒。或木桥苍古,草庐竹兰。或贤士悟禅,儒者问仁。或闻琴音,余绕幽谷。至平缓处,自有湖泽,水波不兴。清风徐来,似有苏子,扣弦而歌。白云在远,似有米家心法,云雾清妙。山脚虽不空阔,但云水禅心,亦可游可居。整幅画面,层峦叠嶂,苍郁沉雄,凝润厚重,清凉怡神。仔细想来,于茂密森林、山峦绝壁,缓坡田陌之间穿插溪水、细瀑、小桥、草庐、农舍、石阶,将丰腴、厚重、沉雄、苍郁的秋山豁然贯通,初觉密不透风,忽地凉爽怡人。这等桃源一般的“意造”,正是“画凡至此,皆入妙品”的成熟标志。这是马培童长期效轩辕、尧、孔、广成、大槐、许由、孤竹之流,以神法道,智慧焦墨的结果。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智慧焦墨,一部传奇。马培童在《研究黄秋园之后画的秋山揽胜长卷》一文上说“黄秋园先生求真意,求大气象”。“我选择了黄秋园山水的细腻、厚重的构图形式”。“我的焦墨山水,生了黑白之间,虚实之间,无我之境的精神状态”。1000多年前,效轩辕、尧、孔、广成、大槐、许由、孤竹之流,成就了宗炳的“仁智之乐”,1000多年后,“求真意,大气象”“繁皴密点”,则让马培童“必于皴法有奇”,独创了“刻石皴”法。严格说“繁皴密点”也好,“必于皴法有奇”也罢,还是马培童自己的“刻石皴”或称“双焦皴”,都是围绕“无我之境”而重构智慧焦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秋山览胜长卷》局部

马培童的《秋山览胜长卷》的面世,内有现代中国画史一段传奇故事,也有一颗砥砺前行,不屈不挠的焦墨山水雄心。或许没有黄秋园儿子的大孝,一定要找到当时国画顶级人物为父亲黄秋园说句公道话,也就没有李可染仗义执言,没有李可染的仗义执言,也就没有黄秋园山水画的辉煌,没有黄秋园山水画的辉煌,也就不存在一幅焦墨山水巨制《秋山览胜长卷》破茧成蝶。按李可染的说法,黄秋园山水继承了石涛的意境,髡残的苍润,王蒙的茂密,独创了“秋园皴”。这一点恐怕对马培童的启示很大。如王蒙之“繁复”。髡残之苍劲凝重。石涛之我有一画。满纸繁复。可以看出他的《秋山览胜长卷》是与研究黄秋园山水有关。但线群、皴群、点群,或聚或散。或急或缓,马培童生发了“秋山览胜”的新境界。以自己的勾、皴、擦、点,创作了里程碑似的《秋山览胜长卷》图,已经突破了王蒙、髡残、黄秋园的笔墨程式。有人说,马培童《秋山览胜》师黄秋园笔墨语言,所以也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创作这幅画的。我不认为马培童有元人笔意,宋人丘壑。即便有,也不过是偶然巧合类似而已。实际上,马培童在数十年间,行万里路,画下万千幅写生作品的焦墨生涯中,已经完全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笔墨语言。刻石皴法则是其杰出的笔墨语言代表。智慧焦墨,一部传奇。《秋山览胜长卷》是马培童万千写生的集大成者。而荆浩、李成、王蒙、髡残、石涛等历代宗师无一不是大视野,大情怀,大写生之集大成者。《秋山览胜长卷》见证的就是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大境界。在我看来,马培童焦墨山水的笔法、墨法、气韵、境界丝毫不在古代先贤之下。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丹青飞狐在谈及马培童的焦墨语言时说:“马培童,用古老的焦墨将中国石窟艺术镌刻在世界文化的长卷上。马培童,一个凭作品质量说话的当代焦墨画大师”。我很佩服丹青女侠的品画高度,她慧眼如剑,总是超凡脱俗。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苦瓜和尚这句经典画论和丹青飞狐的慧眼如剑或是马培童智慧焦墨,一部传奇的最好见证。

丹青居士:独立学者,吉林省中国画学会理论部主任,企迪网特约编辑。

2019.5.8

关键词: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艺术繁荣

  • 文章 (篇)300
  • 阅读 (次)21.9万
  • 小编推荐
    更多

    推荐专栏

    更多

    推荐报告

    • 微博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

    寻求报道:logan@qidiwang.com商务合作:logan@qidiwang.com

    求职应聘:logan@qidiwang.com市场合作:logan@qidiwang.com

    企迪网24小时热线电话:029-8925814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总部:北京市顺义区旭辉空港中心A座十层 | 西安:西安市长安区府东一路风憬天下2期17号二单元楼1102室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5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陕)字第0186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81217 |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585号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