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形无常态.理在其中

发布时间:2018/12/28 9:38:00
作者:丹青居士 来源:投稿 阅读量:

webwxgetmsgimg.jpg

苏轼在谈画理时,曾说过:“世工之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啥意思呢,苏轼是说,世间精工细画之人,通过各种线描笔法,可能将应物的形状画的非常逼真细致。但是“应物”本身的“理”,并不是普通画者所能够掌握的。按照苏轼的说法,只有象苏轼这样的高人逸才,才能“穷尽其理”。无论苏轼说的正确与否,“至于其理”的“理”字,的确不太好掌握。

“理”是什么意思呢。战国策里说:郑国人把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叫做璞,有识之士能透过层层外部石皮,勘测到深藏其中的美玉,所以“理”就是有识之士掌握的美玉的天性。同时,玉虽然坚硬至极,然而沿着它的纹理来雕琢制作成玉器并不难,这也叫做“理”。以此说法,“理”就是“规律”,也指物质的“天性”。“理在其中”,就是天性在其中。

webwxgetmsgimg (4).jpg

我说的画理,就是中国画物像的命理。勘测中国画物像的命理,有如勘测玉的命理。沿纹理,勘测层层石头表皮,有识之士就能透过表面看到深藏其中的美玉。这就是苏轼说的:“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的真正含义。揭示物像的“命理”,犹如治玉,顺着应物的纹理、肌理、层次、次序,高明之士找着深藏在物像中的“天性”。荆浩在《笔法记》中讲松树命理时说,“它生就一副刚直的气质,不断萌发新芽,似有冲向云天之志”。这便是松树的命理,这样的命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发现。比如,米芾说苏轼画干枯的木头,枝干盘曲纠结,皴的石头非常坚硬,奇奇怪怪,如同他心中盘郁之气。这“心中盘郁之气”便是苏轼勘测出的枯木、石头之“命理”。枯木、石头命理中,隐喻的是老年苏轼历久弥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本源上说,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都要依命理而为。石涛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这就是画家画画要依物像命理而为。追根溯源,离开物像自身的天性,所画之物,不过是一块顽石而已。画家让顽石点头,就要依物像之命理而揭示物像的天性,否则玉石俱焚。

webwxgetmsgimg (5).jpg

以文化传承论,从老子学说到当今大大思想,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命理的至高点。比如弥漫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历代“高士图”,就是表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的辩证命理。无为而无不为,无有才能入无间。比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追求健康长寿一直是话题之一。何为长寿,道德经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天性。2000多年前的卫青、霍去病当下还“活”在中国,就是他们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这是他们“家国情怀”的天性。由此可见,画家循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天性,找到其内在精神、品质、思想、境界,让其闪烁光华,温润补人。就是找到和揭示了中国画物像的命理。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就是中国画物像应该存在的先天“命理”。

webwxgetmsgimg (1).jpg

理有定数,形无常态。命理是高人逸才获得的物像的天性。画形是表现物像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也许有人说,命理有定数,画形亦有常态。比如飞翔的鸟,有翅膀,飞的高。比如落叶松,挺拔修长。不错,万物皆有其本质特征。但是画画,未必遵循常形。

webwxgetmsgimg (3).jpg

水无常态是水“道”,兵无常势,是兵“道”。中国画形的道,同样无常态无常势。师古而不泥古,就是画的形无常态。苏轼所说的高人逸才,我的理解,就是不拘常法的人。其实中国画之形态,本也无常态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面孔,一千座山,有一千座模样。同样的愤怒,表现的方式又不一样,同样的热情,表现的手法也不一样。人禽、宫室、器用是有常形,是有常态。但是优秀的画家,一定不是依循常态古法的人。在中国古老的智慧中,变化才是根本。米芾看苏轼作墨竹,看见他画竹,从地一直起到至顶。米芾问苏轼,为什么不一节一节的画。苏轼却说:竹最初生长的时候,也没有一节一节的生长啊。这就是苏轼不循常法。倪云林画竹,画的象麻,不过其“竹”的命理,就是倪胸中逸气。

webwxgetmsgimg (2).jpg

水无常态,画无常形,不是大违常规,而是法道而行。古人说“中得心源”,是以自然造化为基础。以自然造化为基础,就是依天性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就是以实践为源泉。形无常态,理在其中。二者对立统一,就是画家的智慧。

可见,“理”是中国画物像中蕴含的命理,是中国画物像中包蕴的本质,道理、真理、规律、天性,是隐藏在中国画物像中的美好所在,是智慧之人才能明晰的道理。形是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命理,便没有本源,没有本根。没有形,就没有骨法,就无法表现命理。

企迪网特约编辑:丹青居士

2018.12.27

关键词: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艺术繁荣

  • 文章 (篇)300
  • 阅读 (次)21.9万
  • 小编推荐
    更多

    推荐专栏

    更多

    推荐报告

    • 微博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

    寻求报道:logan@qidiwang.com商务合作:logan@qidiwang.com

    求职应聘:logan@qidiwang.com市场合作:logan@qidiwang.com

    企迪网24小时热线电话:029-8925814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总部:北京市顺义区旭辉空港中心A座十层 | 西安:西安市长安区府东一路风憬天下2期17号二单元楼1102室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5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陕)字第0186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81217 |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585号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