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苍生”—道教文化优秀的传承者刘罗真道长“传奇”解读之一

发布时间:2018/12/8 11:05:00
来源: 阅读量: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么样,人总可以凭着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与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题记

楔 子 

(作者:马一夫)公元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八日,这是一个既平常又极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据网络不完全统计,自建国后从来没有哪一天被海内外各界如此关注与热望着。的确,这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都堪称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不仅对中国任何地域任何阶层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乃至划时代的日子,而且成了全球瞩目与期待的敏感时段。

正所谓:新时代,世界抱以新期待……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不仅特别明确从此进入了新时代,而且把包括“儒释道”在内的“文化自信”提升到走进新时代的重要地位,这不仅令全社会上层建筑各界欢欣鼓舞,激情满怀……而且尤其令宗教界人士眼睛大靓,精气神倍增。

“新时代”,政通人和;“道可道”,枯木逢春。作为根植于炎黄本土的道教人士更是兴奋异常,欣喜若春——因为道教不仅仅是根植于炎黄本土,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惠风和畅的今天,时不我待,道教文化理应乘势而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

这是十九大闭幕后一个深秋的上午,记者在朋友多次推荐下,驱车千里来到闻名遐迩的美丽海滨城市,素有“浪漫之都”的大连,慕名采访了对道教文化做出特殊贡献的道教正一派“嗣汉天师”六十六代入室弟子——刘罗真道长。

甫一见面,眼前的刘罗真道长可谓仪表堂堂、神采奕奕,果真是名不虚传,堪称伟岸的男人——只见他俊迈、超拔。其一身黑色长袍,头戴端正仪重的道冠,凤目疏眉,神态逸然,风度不俗,红光满面 。在我们一行人中间,道长那温和慈善及其酮体的气场与威严,立觉道长的器宇轩昂,气质非凡,似鹤立鸡群,给人以“仙风道骨”般的震撼!

进入道场后,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大气威严修法行道的法事之地,这里将为善男信女祈福消灾,把信众的美好心愿传达给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面对如此庄严肃穆的道场,在场的人们无不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真诚祈祷着……

祈祷完后,人们侧身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走廊的一块金色奖匾——“世界奇绝文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授予刘罗真道长的“易学风水专家”——在这块耀眼夺目的金黄黄荣誉面前,人们深感其个中的分量,当然也深知这块金匾背后的艰辛……

落座后,记者不禁感慨地调侃道:道长,您知道我们一行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大连吗?

“呵呵,知道,知道!你们记者的新闻敏感性真的太强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党的十九大后,可以说我们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正如此,我们道教更要与时俱进,加快步伐走进“新时代”!看得出来,刘罗真道长快人快语,欣慰可期……

刘罗真道长认为,“十九大”是一次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开辟时代、凝聚意志、催人奋进、继往开来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人民期盼已久的盛事,着实令人鼓舞、使人振奋。记得早在2016年4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到: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但是像今天这样,直接写进党的十九大如此至关重要的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接着,刘罗真道长从容淡定,滔滔不绝: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固有宗教,主张遵天法祖、利物济世,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多少年来,爱国、爱教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道教人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天我们道教也走进了“新时代”,正是因为有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的领导,我国的道教事业才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刘罗真道长的“话匣子”一打开,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由衷感到,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拜访兼采访! 虽然,此前在微信里及北京、西安文化活动现场等地也多次与道长接触、交流过。而今日单独拜访,其机会则堪称弥足珍贵,令人切身感受到“道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历史使命,则显得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刘罗真

(一)

荣誉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障碍:如果我们刻意追求它,就不得不委身身于这样一条道路——尽量满足人们的想象,避其所憎、投其所好。

当人们还沉浸在道长滔滔不绝的激情中时,其弟子未经道长的同意,就迫不及待搬出两大摞道长近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

人们随手浏览了一下,一个个炫目的荣誉随即映入眼帘——

易学精英:(国际易经名人大典,2007年10月15日)

风水策划师:(国际建筑风水与生态环境暨周易与和谐世界专家委员会,2007年11月16日)

论文优秀奖:(国际建筑风水与生态环境暨周易与和谐世界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16日)

国际十大杰出风水精英:(香港国际易经研究会,2007年11月16日)

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应用易学研究会,2008年11月8日)

高级风水师:(中国易学,2009年2月5日)

著名国际数術专家:(中华易学名人大典,2012年8月20日)

资深顾问:(北京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7月8日)

中国国际道教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2014年12月1日)

世界奇绝文化艺术易学风水专家(第七届世界奇绝文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2016年12月26日)

…………

近年来,面对来自社会各界人们的多方赞誉与“大拇指”,刘罗真道长异常冷静,常常提醒自己,时刻警钟长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随后,刘道长非常专业地既像是忠告自己又像是寄语在场的人们:《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第十五卦,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在《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所谓“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大吉。而谦卑就是对万事万物怀一颗敬畏之心。

殊不知,“谦者,德之柄也”。因为谦虚才能执德,骄傲则必失德。谦卦教导人谦虚,唯有谦虚才能受到尊崇,而光明其德。

说到此处,只见刘罗真道长满脸放光,他身上那种“大道至简、大德弘义”的高风亮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接着,刘道长以央视某栏目主持人为例,既警示自己又告诫在场的人们:彼时,作为名嘴“金牌主持人”可谓“炙手可热”!但是,因为他太张扬,铸下大错,被迫离开了其呕心沥血且心爱有加的舞台!可见,无论你处于什么地位,无论你有多重要,其实你的离开一点都不重要,比你有能力比你有才华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们不要太招摇,不要太得瑟,不要太张狂,更不能目中无人!别以为你很牛,没有你,地球照样转,离开了这个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谦虚做人,低调做事才是正道、上上策!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罗真道长这番“终极真理”般的箴言不仅让在场的人受益匪浅,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感同身受的是,其心目中的“道长”之所以“一路修行一路歌”,为人称道有口皆碑,一方面有赖于他较之一般人的“道高一尺,术精一筹”;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刘道长日常生活中“德高至上”的举止言行,让道长畅通天下、惠及四方!

面对人们的由衷地钦佩与赞叹,刘道长继而颇为感慨地谈道:其实,现实生活中凡是成熟的谷子,都会谦逊低下头的;的确如此,正应了一句俗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秕子”。

诚哉斯言。在场的人们无不对刘道长这睿智的见解颔首称道。的确,植物如此,倘若不低头,就不会成熟,风会将之吹折,雨会将之腐朽,鸟儿也会将果实作为食物而果腹充饥,只有空空如也的秕子,才会昂着头招摇在风中。而人生更是如此,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选择,便利万物,而又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能走得更远,最后抵达成功的彼岸。

如今,身兼大连大黑山唐王宫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刘罗真道长对“功名利禄”更是不以为然,谦恭有加:这些荣誉及证书算不了什么,都已经属于“过去时”了(当然,其中也扔掉了不少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证书)。如果说值得珍藏的话,或者说鄙人这些荣誉值得一提的话,那也是在前辈大师们指点迷津与辛勤栽培的结果!

听了刘道长的一席话,令人不禁想起牛顿这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却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的确,鄙人出道近40年来,我在感恩我的父母的同时,一直感恩来自各界大德的指点迷津与爱心提携!”人们发现,道长每每念及于此常常是感恩戴德乃至泪水盈眶。

有人说,荣誉的桂冠,都是由荆棘纺织而成,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是一路坦途和鲜花!

此乃洵非虚语。

殊不知,在刘罗真道长那一摞摞“荣誉证书”的背后,在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挠攀登道学巅峰的征途中,肯定不会只是一片片掌声与赞叹声,而与之相伴的无疑是一路的坎坷与艰辛······

微信图片_20181105131417.jpg

(二)

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在枯燥之中寻找乐趣,在无意义之中求索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版图自古即堪称一个“雄鸡”。而历史上“鸡头”那个地方,叫东北——“她”成败了大清,沧桑了民国。今天,那里依然是让国人心跳的一片热土!刘罗真道长就出生于“鸡头之冠”的东北黑龙江省双城县(现哈尔滨市双城区)一户书香世家,还在他幼小懵懂的时候,即随父母来到200多华里开外,曾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分封地——肇东。肇东,号称“甜城,地处中国少有的"寒地黑土"绿色农业区,固有的寒地黑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壤。这里就是一片神奇的北大荒沃土!

刘罗真从小受到北大荒黑土地的哺育及松花江水的滋养,特别是经过家庭及周围环境特有的国学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幼小而天赋异禀的罗真可谓灵气有加、聪慧过人,再加上他善良、勤奋、好学、上进……这就注定了日后小罗真要对这个家庭乃至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

如果说,家庭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那么,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素质及其受教育水平对子女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由于遗传因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人格,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都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人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刘罗真身上具备许多优良的品德,无疑与他的家庭教养有着“血浓于水”的直接关系。其父早年在家庭殷实的情况下,即苦念私塾,精读国学。私塾的严师重教,使得少年的父亲对四经五书可谓烂熟于心。然而,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东北再大,难以放下一张桌”。父亲在十九岁的风华正茂时节,便学习东汉时期的天才少年郎班超,以满腔的家国情怀,投笔从戎,加入了解放大军南下的队伍······

建国不久,共和国处处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于是,年轻的父亲又难舍难离地转业,回到地方打算“甩开膀子”建设年轻的共和国。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平凡的日子犹如白驹过隙般地到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然而,“慢笑封侯无骨相,懒随名利逐浮生”。一向淡泊名利的父亲,对“灯红酒绿,尔虞我诈”的都市环境有着明显的“水土不服”······于是“清高”的父亲再一次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学起了陶渊明——无法实践自己大济苍生之志,又不愿卑躬屈膝,只好退避三舍,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世外桃园般的生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父亲本来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父亲的朋友圈自然也多为含英咀华、餐兰饮菊的朋友,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也。他们每每来到家里,一住十天半月,与父亲或心怡和秋月春风一起,茶烹琴棋、酒煮诗画;或远遁山水,结伴“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痴迷于户外江河风雨,享受着隐士般的清趣雅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刘罗真在父母的世外生活中孕育而生,从小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循循善诱,接受严父慈母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的启蒙教育,指点着小罗真这个懵懂少年的迷津。

彼时,经常来家做客的人中有一位是父亲的结义大哥,叫王树潭。王树潭其人的血脉中可谓有太多的道家文化因子,那种因子的积淀经年悠长,悠长到二千六百年前的黄老学说,甚至更长,长到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时代的伏羲……

这个在幼小的罗真心目中堪称“奇人”的王树潭,不仅对作为华夏文化典范的四书五经之首的《易经》奉为圭臬,而且对其中阴阳五行八卦做过深刻研究,这在他们每每扬纶垂钓中得到验证且屡试不爽。如王树潭掐指运算天时、地理的阴阳交会,会产生什么样的气压、气场,鱼儿由于气压低,游到水面透气,就能钓到很多鱼儿,而且居然没有一次失算过(这和暂满还亏的月亮引起潮汐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事虽是九牛一毛,但是这位亲和力极强的“奇人怪才”在刘罗真幼小的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枷锁,不再爬行,而是为了展开双翼,我要孵幼虫化成蝴蝶飞舞起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刘罗真经过前辈的指点迷津,就好像沐浴了春天的雨露茁壮成长着。虽然,日常的学校及家里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但是,此时此刻的刘罗真,为了让自己“飞舞起来”,业余时间皆沉迷于国学特别是《易经》,乃至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天道不负有心人”。正当刘罗真处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节点时,经过亲戚介绍,刘罗真有幸遇见了人称“娄先生”的娄盛华大师。这个“娄大师”,在业内外人们眼里,堪称能触摸人的灵魂而“频年我欲传薪火”的人,在刘罗真心目中则是扮演了仰慕已久的“传灯续焰”角色之人。娄盛华先生自幼酷爱易学,祖上风水名师娄向阳,十岁受于显章老人指点,巧学八卦卦象。早年扎根于易学、相学、四柱、建筑风水、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等学科的研究,并成就斐然,在业内外有口皆碑。在得到《周易》大师娄盛华耳提面命般的系统指导后,无疑让刘罗真在国学尤其是周易的浩瀚江河里如鱼得水!

太阳东出西落,月亮圆缺变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度过,人生也这样花开花落。刘罗真长到“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年龄,心智要比同龄人成熟许多、许多······不过,少年的他便胸怀孤傲之气,与世寡合,常常秉持非以媚俗娱人,亦非以此自娱的为人处世态度。无疑,此时此刻的刘罗真,有着“燕雀与鸿鹄”之比,小小的肇东已经装不下他的眼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值刘罗真不满十八岁的那年,天降厄运,他至亲至爱的爷爷、奶奶在两个月内相继离世。几个月后,生命正盛且令他敬仰的叔叔又意外横祸而亡!如果说爷爷奶奶的生老病死属于天道有常自然规律的话,那么正值英年的亲叔叔突然罹难,则让他心理重创非同寻常······

亲人们的碎心得靠多久的时间来缝补好?数次遭遇至亲的生离与死别,承受了无以名状的精神打击亲人的相继离世,给刘罗真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创伤,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被掩盖起来,但却不会愈合收口,其痛苦的余波是源远久长的;一旦被触及内心深处就会流血,而且会鲜血淋淋地浸霪心底。不仅如此,人在精神层面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往往还会走向玩世不恭!

怎么办?怎么办……如此下去,什么时候才是出头之日?

有人说,无知者为梦想中的虚幻而苦苦等待,换回的不是所求的,而是岁月在脸上留下的印痕。经过苦难的震撼以后,与其花时间去消极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积极地追寻理想,试着与时间赛跑,也许身躯、心理会感到劳累······因为他内心世界里总是有个“盼头”——如果不想让自己心穷,那么只有让自己拥有大心,让自己的心从那个小小的环境中超越出来。所以,人都要有盼头。不过,这盼头要足够的大,大到能消解自己所有的执着。

在人的生活抉择的三岔路口中,往往是最简单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下无数有情事,世上满眼无奈人”。面对亲人的相继离世,刘罗真束手无策;而一味忍受其创伤的折磨,则不是他的性格;家族的悲剧并没有让他沉湎于忧郁······

殊不知,每一位父母皆期盼孩子的一生能有所作为。刘罗真的“双亲”更是盼望着天资聪慧的他早日成龙,建功立业。无疑,“望子成龙”几乎每一个中国父母的美好愿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不怕操心,不怕受苦,不怕花钱,不怕求人。唯一就是盼望儿女早日“成龙”。当初,父亲给小罗真取名为“紫升”,就是为了希望他“紫气东来”、“旭日东升”,继承家产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但是,凡事有时却与愿违。他倍加爱戴的爷爷奶奶特别是其崇敬的正值旺年的叔叔相继离世,使之郁结于生离死别的悲恸之中,可谓泪枯肠断······“生未成名亲已去”,俨然成为刘罗真生命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外人知遇则只是“徒增余痛恨于无穷矣”而已。   

为了纾解“忧郁”和“痛感”,读经修行终成生命的救赎,从中寻求战胜痛苦的力量。以至后来,刘罗真内心深处藏有的悲天悯人之愿,涌现的“爱”和“惋惜之感”,有着超出“骨肉之情”的受苦精神和博爱思想。他决定将自己视为苦难和厄运的承担者,反复感知和咀嚼人世间痛苦的况味,把自身的情感劫难转变为理解人类苦难的共鸣机制。

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像牛顿、法拉第或爱迪生那样伟大的发现,也不可能像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那样有传世之作。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平凡的机会并使之不平凡,进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丽。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刘罗真别无选择!他横下心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冲出困境,将心中的悲与痛化作旷世骇绝的追求,以“辞我未移时,生离岂死别。泪眼正迷离,一似啼鹃血”气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道!

因为,“走出去,走出去,便会发生力量”!

常言道:人生之苦,莫过于离乡。按中国传统的世俗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突然一下子离开至亲至爱的父母,离开多年养育滋润他的北大荒这片热土,刘罗真的心里之恸之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刘罗真情愿一试此法,因为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总给人一种明媚,仿佛阳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让那些天被风雨践踏的花朵重新得到爱的关怀,重现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父亲的影响是如大山般的坚毅,那么其母亲的影响则是圣母般的慈悲与善良!

记得,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林肯的这句话,在对刘道长一多年朋友那里采访得到了佐证。

一次,该朋友应约去刘道长家商量事情,其时只有刘母一人在家。朋友坐在沙发上等刘道长回来,同时与刘母攀谈起来。老太太一提起她儿子就来了兴奋劲儿,似乎有点儿滔滔不绝:我这个儿子从小就有灵性,对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对道教文化情有独钟,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接着,刘母又滔滔不绝起来:我的睡眠本来一直不太好,晚上经常看见儿子屋里灯光忽隐忽现,我就喊他关灯睡觉,因为他不睡,我就更睡不着。一天晚上我看见儿子屋里的门露点儿缝,灯却一会儿亮,一会儿灭。到底怎么回事?白天问他,他支支吾吾没说出个所以然。次日晚上,我不放心,轻轻走到门前,慢慢扒开门缝儿,只见我儿子躺在床上手握电筒往墙上照,我顺着光亮看见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字条 ,听见他小声地念叨。我恍然大悟 ,终于解开了屋里忽亮忽黑的"秘密",原来我儿子像背英语单词那样的背诵道教文化的"天书",我不忍心打扰他,便轻手轻脚回到我的房间。

刘道长就是这样,在年幼时对道教文化如此的顶礼膜拜,如痴如醉,为他自学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先天聪慧与后天勤奋  终于走向了成功,获得多个证书和头衔,正如他所说:我痴迷道教,献身道教,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更要肩负起传承弘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刘罗真准备告别亲人寻找光明那些日子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在母亲暗地里尽管心疼有加却又欣然支持下,正值刘罗真十九岁风华正茂的季节,当然也正是父亲参军保家卫国的年龄,而他则心无旁骛地离家出走,去了安微九华山,虔诚乞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以追求彼岸的慰藉成为他的心之所寄······

多年以后,天姿英发、玉树临风的刘罗真道长每每提起老母亲,他的眼眸涟漪兴奋,他的内心荡漾欣慰。在儿子的眼里,母亲永远是最温馨的风景,在母亲心里,儿子永远是风景中的焦点。这样的景致不用任何装饰,不对焦距,不设光圈,不在刹那间,而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随后,刘道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给人朗诵起老舍的一段名言:“人,活到多大岁数,有母亲在,便可以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世上最美好的事是: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说到这里,刘罗真道长已经是“泪水盈盈”,但他用泪水焊封了的心扉为我打开,这种信任令着实我感动并深感荣幸。于是,我想用文字轻轻地去抚摸去慰藉那样的情形,感到握着的笔却是如此之重······

刘罗真和朋友

照片系刘罗真道长在冯总监陪同下进行环境布局研究。

(三)

世上凡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都是为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皆是透过痛苦才获得快乐的。

有道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鸱鹰怎懂鵷鵮情操。按照常理,刘氏家族上上下下都指望从小即聪慧过人的刘罗真能有所出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特别是他年轻的叔叔英年早逝后,刘氏家族的长辈们对小罗真更是颜值有加!然而,没成想的是,此时此刻的小罗真对在家乡“大展什么鸿图”已是心灰意冷,他早就心猿意马,有了自己追求光明的鸿鹄之志——那就是“追求大道,拯济苍生”!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个多雾的早晨,必然会有一个晴朗的天空。然而,刘罗真在冲破重重迷雾之后,晴朗的天空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到来!本来,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从小颇受道家教法熏陶与影响的刘罗真,按父辈们正常的逻辑思维,无不期盼他在“拯世济民”的道教文化方面有所成就乃至建功立业!然而,刘罗真出走伊始却出乎意料地去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九华山!

本来灵山九华、佛佑天下!其宗旨乃普渡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弘扬佛法。这里理应是可以脱俗入圣的山、可以解脱苦海的山、可以利乐众生的山!巍巍九华山,正所谓:青灯黄卷,暮鼓晨钟;一袭素衣断红尘,青灯古佛伴余生……

然而,生生佛经,难愈心头之痛;青灯古佛,化不尽心中万缕愁情……刘罗真每日里看到那些善男信女在菩萨面前请愿,有的盼升官,有的盼发财,有的想去病,有的想避祸,有的想贪污腐败还别进牢狱……总之,滚滚红尘有太多的解不脱、放不下!刘罗真为此深感迷茫,胸中常常有些郁闷……

为什么?是孔方兄的铜臭雾霾了,还是道德底线被攻克?是信仰沦陷了,还是思想遭遇洪水猛兽?是信仰与理想迷失方向了,还是外来的腐朽文化蚕食了人们的心灵?

在那段日子里,每天的心情与天气一样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更有些无奈!刘罗真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心也在抖动着,他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他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他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刘罗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欣逢盛世,道门将兴,要想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就得弘扬华夏本土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尊道贵德,方可济世救众,除无妄之灾;修真悟道,解有仇之愆;贵生济世,赐千祥之福;指点迷津,脱九厄之难;济度群迷,离三途之苦。

而有幸的是,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正因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得以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承载了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许多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道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道家无为,然则无不为,道家看似消极避世,然则积极进步,正是因为道家思想的积极引导,才得以使一个人有为于世,才得以使一个国家向前推进。 智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是如此浩瀚无垠、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弘扬光大、薪火相传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对个人来讲,愿望就是比较永久不变的行为倾向。而态度是因环境的刺激而临时发生的。彼时彼刻,犹如一点点霓虹勉强支撑烂漫的黑色,靡丽却透出一丝无力,一盏绽明路灯拉出一条黑色的绸缎,好像把整个的刘罗真包围。殊不知,曾几何时某个深处,却还有一丝绽明,不让他沉眠,他苦苦挣扎,像油锅里蚂蚁,每一寸理智,每一寸肌肤,好像都被扯碎,揉成一团……是的,假如一个人总是在冗长的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这样的梦境,是不是太过冰凉与残忍?

在九华山目睹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现象的日日夜夜里,刘罗真常常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乃至时而出现隐隐作痛之状。是什么东西攫取了他的心,是什么定格了他的目光,是什么让他“春心萌动”,是什么让他欲展翅飞翔?……的确,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他别无选择。最终,刘罗真与其痛定思痛,干脆来个长痛不如短痛,毅然告别九华山,奔向了江西龙虎山,三拜九叩天师府道教正一派始祖张天师六十五代玄孙张继元先生(徒弟尊称为上张下继元)为师。

众所周知,道教文化的传承乃至做道教文化传承人是有极其严格的标准的。有道是:法不轻传。许多道教爱好者,对道教兴趣很浓,尤其是对道法。甚至倾其所有,四处云游参访,以期访得名师学到真传。真正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无功而返!
俗语云:“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度忘恩人。宁可街前饥饿死,不将道法作人情!”。从字面上理解,简单来说它就是道教的传承规矩。道人们修道行法,目的是济世度人,如果将道法授于个不忠不义之人,做了些大奸大恶之事,让心怀慈悲之心的道人又于心何忍?
对此,明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就在《道门十规》中作了专门的说明:即使是某些所谓“入道”的、“崇道”的,但是言行不庄、怠慢香火,都不能授其道法。如若将道法授给那些只知追名逐利、举止轻浮、言行不端之人,自已都会被连累受到上天的惩戒,此罪极大且不能被赦免。
那么,要学道法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一代宗师、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在《道法九要》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立身第一”。学道之人,必须学会为人处世,能够安身立命。然后再每日焚香礼拜,皈依道经师宝。阅览道门经典,心存善念,事事求真。悉心供奉香火,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注意言行与威仪。不生邪念,远离烟花、杀戮、阴秽之地。同时洁静身心,远离恶党。做到这些,才能开始寻师访道,求教高人。

正如此,有些背宗忘祖、不敬畏神灵鬼魂而丧失道德底线乃至触犯国法的人,上山问道,并重金请求张继元先生化解他们的困境。但是,在目光如炬的师父面前,那些“做贼心虚”的问道者已是噤若寒蝉!随后,先生那洪钟大吕般地告诫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可违,地戒不可犯,如果违犯,必遭天谴!谁也救不了,只能积德行善、悔改自救!

其实,德高望重,体道大法的张继元先生在多年为人处事、度人入道的经历中,堪称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堪为众范。明罪福因果,能养生教化。这一切无论是在当地还是业界可谓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讲究尊师重道,特别注重师徒的传承关系,才有了“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的美谈,而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密切的情感和生活的关系,才有了“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清代诗人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即告诫人们: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家则认为,皈依入道修行出家,投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犹于再生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事师如父(师父称谓由来)。

正因如此,注重“立身第一”的刘罗真才慕名千里迢迢来到龙虎山投入张继元先生旗下,拜先生终身为师!而一向门禁森严凛凛、收徒刻薄的先生在端详过颇具器宇轩昂一脸阳光的刘罗真后,则欣然地接受了他的礼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常修道生活中,刘罗真可谓含辛茹苦、不耻下问,在师父那里学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的东西,深受师父的高尚人格魅力所感染。尤其是,他崇拜师父的那种弱己卫众,柔和善良,谦和包容,乐善好施以及治病救人,有求必应的胸怀。

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 “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这让刘罗真感触颇深的是,发生在师父身边的一件“小事”:那是刘罗真刚刚上山拜师不久的一个早晨,一对农民模样的夫妻带着一风华妙龄的女儿求医问诊。只见她小肚子很大,不爱吃饭,多方求医无果,为此几乎倾家荡产……家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上山问道。“明罪福因果,能养生教化”的师父深谙相术、占卜、爻辞、医术,师父看着女孩的面相,就知道是妇科有了问题——月经滞留,子宫壁淤积增厚,下腹气胀,因为五脏六腑好坏在面相上表现得一览无遗。师父又把脉确认,不错。有句话叫“心怀鬼胎。” 这女孩的肚子就像怀胎但又不是孕胎,而是难以治愈的妇科病!

刘罗真和朋友

刘罗真道长在雄安新区进行企业考察时,与有关企业家合影。右起第一人为慈海素心创始人贾总,右二为张总,左一为万宇集团冯总监,左二系为坤峰管业刘总

所谓“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是很痛苦的,所以要适时给病人及其家属施以救助。“孩儿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不能早早地夭折呀”!望着女孩儿父母双亲那近似哀求的目光,师父毫不迟疑地为女孩对症下了药。一个时辰后,果然从女孩儿排除了紫黑腥臭的浓浓污血!接着,师父再进行一个月综合调治后,女孩儿终于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多少年来,刘罗真聆听求教于师父身边,耳闻目睹师父这样治病救人乐善好施的事可谓不胜枚举。刘罗真一次次地被感染、一次次地被震撼,为此,他横下一条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杆子扎下去,凝精聚神,心无旁骛,虔诚拜学——专业学习命理四柱八字预测,精研命理长生十二宫,善于奇门环境布局化解婚姻财运事业,有化煞催财运催姻缘 催事业官运的神力,,五行调理指点有缘人,熟晓十天干玄机,十二地支的奥秘······

刘罗真常常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师父“通道明德,仁义谦恭”的高尚人格及“明罪福因果,能养生教化”的道术与真经学成就业,以报效社会

作者系:北京资深媒体人、记者,知名报告文学作家

关键词:道教文化传承者 刘罗真道长 刘罗真 位卑未敢忘“苍生”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

小编推荐
更多

推荐专栏

更多

推荐报告

  • 微博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

寻求报道:logan@qidiwang.com商务合作:logan@qidiwang.com

求职应聘:logan@qidiwang.com市场合作:logan@qidiwang.com

企迪网24小时热线电话:029-8925814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总部:北京市顺义区旭辉空港中心A座十层 | 西安:西安市长安区府东一路风憬天下2期17号二单元楼1102室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5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陕)字第0186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81217 |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585号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