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庆伟|明态品咂:平和恬淡 紧凑不拘——沈周行书《声光帖》赏读

发布时间:2021/9/20 21:15:00
作者:中国书画报 来源: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

当下,人们对于书法作品有一种分类方法,即名人字、画家字、书家字……同时也有一种评价标准:名人字不如画家字,画家字不如书家字。这当然是一种不甚客观的评价,但从中也能透露出一些问题。审视当代的书画创作,已大多失去了古代文人化的气息,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能画者不能书,能书者不懂画,书画者又不通诗。在诗、书、画三方面能够有全方位修养并有一定造诣者,更是凤毛麟角。我在欣赏沈周的画作时,常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

展开沈周的画作,树木、堤岸、小舟、远山、村落与亭台楼阁或远或近,或虚或实,都和谐地布置在画面中,这些江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致,被赋予了一种生命意象,构成了画家心中的图景。沈周的笔墨技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标本,他博取宋元之长,整合黄公望与吴镇,风格雄浑,坚实豪放,在不激不厉的情绪中,营造出恬淡平和的意境。朱良志先生说,沈周平和的艺术风格,释放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那种淡去历史风烟重视当下体验的态度,脱略尘世烦恼,唯求性灵的平衡。沈周艺术淡淡的风情,从生命的感伤中透出。沈周绘画中的孤独、清高,也是一种诗意的外化。诗、书、画全面的修养,让沈周显得丰富而深邃。

很显然,沈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画而不是书法,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其书法的魅力。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隐居不仕,以书画名世。沈周在绘画史上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并居其首。其绘画对于明清两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客座新闻》《石田诗抄》等,《明史》有传。

这里我们赏读的这件沈周书作,是他写给亲家的一通手札,款署“姻生沈周再拜三月廿九日”便是明证。此作藏于故宫博物院,写于砑花笺上,纵23厘米、横40.8厘米。一封手札,展现的是沈周生活中实用书写的状态。无关当下所谓的书法创作,这种看似平平淡淡的书写,却能感受到沈石田深厚的笔墨修养。

《明史》说沈周“字仿黄庭坚”,确切地说,沈周初学书受沈度台阁体的影响,从其传世画作上考察,40岁之后才师法涪翁当是确切的。关于取法,黄惇先生说:“然就书法而言,他的创造力远不及画,不过有价值的是沈周书法专攻宋人一家……都从风格上直接远离了元人,亦摒弃了同时代不学宋人的流风。”这正是对沈周取法意义上的肯定。沈周开启了明代书法脱掉元人桎梏的新境。取法黄庭坚,在当下的书法展览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宋四家”中,就成就而言,黄庭坚的草书对后世影响最大。从黄氏传世的作品来看,真是一帖一面目,给我们以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可展厅中的学黄作品,却大多面目趋同,无新意可言,通常有三种弊病。一是过度夸张黄庭坚草书伸展张扬的部分。长枪大戟、左右奔突,是黄庭坚草书最抢眼的特点,也最能体现当下展厅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易上手,也容易出效果,但一旦过度夸张就会走向反面,失掉黄庭坚草书的禅意与内敛。二是因用笔强调迅疾,导致笔法流滑而乏遒劲。笔画的质感浮于纸上而少留滞,故不能含蓄苍劲。黄庭坚常年主攻《瘗鹤铭》,主张凡书要拙多于巧,故其用笔如老僧吐纳迂回,疾涩相生。三是黄庭坚深通佛法,以禅入书,参差张扬的背后是宁静内敛的文人气度。当下书者,往往是技巧上的刻意学习,大多直取黄氏大草,习其楷行书者少,这是学黄之忌,故难得其三昧。

沈周的这通手札,虽然流露出学黄的痕迹,却没有当下习书者的那种俗气,也没有当代画家字的忸怩怪诞,不夸张也不造作,显示了郁郁纤纤的文人气度。学黄而不拘泥于黄,也兼及苏轼,这便是得法,是聪明之处了。黄的行书深受苏轼的影响,学黄而近苏,气息上一定不会有违和感,却又能丰富。取黄的欹侧之势,但绝不会过分地张扬,轻松书写,一任天然。有些人学书,一直停留在“学颜似颜,学柳似柳”的初始认知水平,常常用“像”与“不像”某家来权衡作品的优劣,这种思维是幼稚可笑的。集字式的创作,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始终是有所依赖,停留在临帖阶段,是万万不可取的。沈周的书法,完全不拘于一招一式的酷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正是对黄字理解和取舍的正确表达。

细审这通手札,在用墨上也颇有意思。看似自然无意,实具匠心,这便是一个画家平素笔墨修为的自然流露。浓处厚而不肥,虚处似枯而腴,第二行“日来知”、第六行“健羡”、第十二行“希为”、第十四行“心耕诗,请须”等几处都是重墨,应该是重新蘸墨的痕迹。一笔墨,由浓而枯,是自然书写的过程。第八行与第九行的“略不知头绪,尚有核”及第十行的“敢赍价去,缘僮俱非惜家”,是通篇感觉最虚的部分,但虚中有实,自然灵动。这样,虚实之间,整体感觉通透而不呆板。这种用墨方法大大丰富了视觉上的效果,在之前的元代手札里几乎见不到。由此,这就比只能书者更胜一筹了。

现在的学书者,往往目的性特别强,学了什么字体,就一定要写出一种什么面目的作品,要的就是见得到、摸得着的表面效果。但是,要懂得,临帖更是一种滋养,未必强求什么结果。帖上的笔法、结字,包括章法布局要学习和借鉴,而帖中呈现出的气度和神韵往往被忽略,但这些其实同样需要领会。日积月累,浸泡在古人的书写氛围里,才能有所领悟。创作时也未必全盘照搬,贵在能够有取舍的思考,能活学活用。读沈周的这通手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学习方式的灵活,而不是如当下一些学书者的那种集字式的死抠死学,有黄庭坚的感觉,却找不到酷似的用字。如果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通手札当然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字看上去也并不是很精到,甚至在结尾“三月廿九”处,“廿九”疑似书写犹豫得险些笔误。这些恰恰反映出沈周书写状态的真实不虚,并不是刻意求工的“创作”,而是轻松自如的挥洒,绝无缩手畏脚的俗气。这反倒让他的这通手札增添了欣赏价值。比照沈周题在画上的字,有些反不如手札中的字自然活脱了。我尝想,当下展厅里的书法作品,哪一件不是刻意求工、经心打造的“精品”,可笔墨中天然的东西都几乎见不到了,只剩下一个个刻意呆板、千篇一律的面孔,在接受人们的检阅。在这一点上,当下的人们是不是该做一些深层次的反思。

这通手札,谈的是家长里短,有恭敬与客套,是平素生活中俗事的展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何尝不是平常的日子积累起来的。沈周有诗云:“今日残花昨日开,为思年少坐成呆。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有药驻颜都是妄,无绳系日重堪哀。此情莫与儿曹说,直待儿曹自老来。”对逝去的光阴,沈周充满了忧伤,读之潸然。把诗、书、画放在一起解读,我们才能看清一个立体而丰厚的石田翁。


关键词: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

小编推荐
更多

推荐专栏

更多

推荐报告

  • 微博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

寻求报道:logan@qidiwang.com商务合作:logan@qidiwang.com

求职应聘:logan@qidiwang.com市场合作:logan@qidiwang.com

企迪网24小时热线电话:029-8925814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总部:北京市顺义区旭辉空港中心A座十层 | 西安:西安市长安区府东一路风憬天下2期17号二单元楼1102室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5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陕)字第0186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81217 |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585号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